从实验室到产业线:安与合的 “镁” 好突围

在国家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安徽省力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浪潮下,安徽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与中安在线安徽科技网共同打造“科创安徽”专栏,通过报道校企合作典型案例,赋权企业成功经验,创新合作方法论等,展现科技成果转化的 “安徽速度” 与 “创新温度”,激发全省创新活力,助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向纵深推进。

在合肥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浪潮中,一家由安徽大学团队孵化的新材料企业正悄然改写着国内高端镁基功能材料的产业格局。合肥安与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诞生,不仅源于国内产业对高端材料国产化的迫切需求,更得益于安徽省高校成果赋权改革的东风。安徽省推行的高校成果赋权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让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得以顺畅“走出”校园,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安与合的诞生,正是这场改革催生的“硕果”,它用实打实的发展,诠释着产学研融合如何从“纸上蓝图”变为“地上实景”。

应势而生:成果赋权下的破局者

2021年,当国内在芯片封装材料领域遭遇“卡脖子”困境时,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刘志启教授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机遇。彼时,我国中高端氢氧化镁、水滑石等镁基功能材料长期依赖进口,国外企业凭借技术垄断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在合肥市 “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政策支持下,安徽大学将研发团队十余年积累的镁基功能材料核心技术通过成果赋权形式转化成立了合肥安与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让沉睡在实验室的专利技术获得了走向市场的“通行证”。2022 年,安与合新材料在合肥高新区正式注册成立,以“‘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勇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践行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使命,瞄准产业痛点、打破国外垄断,开启了从学术论文到工业产品的跨越之旅。

步入安与合研发中心实验室,白色粉体材料虽看似不起眼,却是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壁垒的核心功能材料。“对中高端氢氧化镁与水滑石的粒径分布、晶体形貌等微观结构参数需实现精准调控,这一技术难点是初期试生产阶段产品合格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刘志启回忆道:为攻克该技术瓶颈,研发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晶体原位生长及母液循环利用技术”。通过系统开展多维度工艺优化研究与参数调试,构建了晶体生长动力学模型,最终实现了产品性能的显著提升,且通过母液循环技术大幅降低了生产过程的物料损耗,兼具技术创新性与产业应用价值。

这种技术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竞争力,高效无卤镁基阻燃剂材料,在UL94-5VA测试中耐烧穿次数达十次以上,有效的解决了家电行业高标准阻燃要求;高透明水滑石作为医用材料的稳定剂,在保持透明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同时表现出了优越的耐辐照性能。这些突破背后,是团队在高温高压反应控制、界面改性等关键工艺上的持续攻关,最终形成了覆盖原料预处理到成品检测的全链条核心技术。

产能扩张:双基地布局的破局之战

在当前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企业的产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合肥安与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也面临着这样的挑战。然而,该公司凭借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果断开启双基地布局,打响了一场漂亮的产能扩张破局之战。

随着高分子材料、芯片、新能源等多行业对高性能镁基功能材料的需求急剧增长,现有产能逐渐难以满足市场的旺盛需求,产能瓶颈成为制约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合肥安与合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战略规划,决定实施双基地布局,即安徽与湖南两大基地协同运作。

这一布局并非盲目决策,而是基于对两地优势的深度挖掘和精准利用。双基地布局的实施,体现了安与合多方面显著优势。首先,双基地有效解决了产能瓶颈问题。两大基地的协同生产,使得公司的整体产能得到大幅提升,能够充分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避免因产能不足而错失市场机会。其次,提升了市场竞争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快速的市场响应速度让公司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策略,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成立三年来,安与合已打破日本、德国等企业的垄断,在镁基功能材料领域拥有了自己的阵地。这些市场突破的背后,是十余项发明专利构建的知识产权护城河,以及两项行业标准制定带来的话语权提升。

业内人士对合肥安与合的双基地布局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一战略举措不仅是公司自身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为整个高性能镁基功能材料行业的产能扩张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双基地布局将助力安与合在行业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推动其向高性能镁基功能材料头部企业迈进。随着双基地布局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推进,安与合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为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未来图景:锚定绿色低碳新赛道

站在新起点,安与合正擘画着更宏大的蓝图。按照规划,公司未来三年将投入2000万元用于高性能镁基复合材料研发,重点突破耐辐照、高效阻燃复合材料等核心技术。在市场布局上,除巩固国内石化、新能源、农业、电子领域优势外,将通过海外设立新公司拓展国际市场,目标三年内实现出口占比达30%。

“我们正在开发镁基储氢材料,有望替代传统氢的储运方式。” 公司负责人指着实验室的样品介绍道。这种契合“双碳”战略的创新探索,预示着企业从功能材料供应商向绿色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型。随着高校成果赋权机制的持续深化,这支从安徽大学走出的团队,正加速向高性能镁基材料头部企业迈进,让“安徽智造”的光芒在新材料领域愈发璀璨。

对正在科技成果赋权之路上的老师们,刘志启想对他们说,“从0到1的过程非常重要,实验室和产业化是完全两个阶段,我们不能完全闷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做实验,要明市场之所需,解市场之所惑,亲身下场,将科研成果真正写在祖国大地上。”